发布时间:2019-10-22 点击数:108
比如让高校的考评机制打破“论文至上”的魔咒,提高教学成绩的考核比重,比如为擅长教学科研工作的老师设计一套不同的晋升体系,让他们安心从教,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长。
这背后所针对的现象,是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很多教授不愿为本科生授课的新闻。
他强调,为了让中国的高等教育追上世界上最强的国家,必须让大学的“金专、金课、金师”随处可见,让“水专、水课、水师”无处安身。
42. 0%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可以让学生感受大师的魅力。
比如武汉大学6名院士20年为本科生共上一门测绘课;比如86岁仍坚持为本科生上课的北理工两院院士;比如93岁仍坚守讲台的清华教授,他说“只要脑子不糊涂,我就继续教”......
此前就有媒体针对院士教授回归本科课堂有何意义进行了调查,结果显示:
大学基础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,拥有扎实的基本功,才会在专业领域收获更深的认识。
此外,他还透露了一个重磅信号:“最近还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发布,在学校连续3年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和副教授,会被清理出教师系列。”
50. 8%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可以传播前沿的学术理论;
55. 6%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能发现和培养人才,有利于学术方面的传承;
在当下一些高校的评价体系中,“论文、职称”成为教师主要的指挥棒,“教得好”不如“写得好”的论调一度盛行。
作者:邢妍妍
这样的景象,不应单单只是学生们的向往,而应该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。
但要明确的是,这样的改革需要有足够的保障措施来支撑。
当有越来越多的教授愿意为本科生上课,且能无“后顾之忧”地走进本科生的课堂,教育必然会迎来一个更有希冀的未来。
虽说“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”,但师傅是否足够专业,是否能够凭借着自身深厚的学术造诣给学生们做出指导,帮助他们打好专业基础,培养受益终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,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或许也正是因为本科教育足够重要,我们才依然能看到一些老教授们的坚守。
在如今略显浮躁的学术风气里,这些老教授就如同一股“清流”,坚守着内心对教育的执著,用匠心的传承提醒着我们,什么才是大学教育者应该有的姿态。
如今我们的大学里,缺乏的并不是“大师”,而是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够得着的“大师”。
60. 8%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;
此次关于“教授连续三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将被清理出教师系列”的喊话,也是在释放一种积极的信号:让大学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,让潜心育人的教师多一点、再多一点。
再加上很多教授身兼多重职务,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,便也无暇顾及本科生的培养,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本科教学的“边缘化”问题。
一边是教授在本科课堂并不算乐观的上课率,一边却是高校学生们对教授能走进课堂的强烈渴望。
当学生们满心敬仰的“学术男神”“学术女神”站上三尺讲台,相信他们感受到的,除了对专业知识的领悟,更多的还是人格的力量、榜样的力量。
南方都市报记者曾选取6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进行梳理发现,23所高校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比例低于80%,30多所高校教授上课门次不到总量的四分之一,能实现教授全员上课的仅限极个别高校。
“要让那些不用心教书、只关心自己成长的教师离开教师岗位。”23日,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出席某仪式时这样“喊话”。